2017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生存状态调查

时间:2017-12-11 14:42:21阅读:98197
导语:我们试图通过最基础最直接的问卷调查方式,了解青年导演这一群体在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报告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他们是谁?第二部分:他们喜欢什么?第三部分:他们过得怎样?第四部分:他
2017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生存状态调查
2017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生存状态调查
22/25

导语:

我们试图通过最基础最直接的问卷调查方式,了解青年导演这一群体在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报告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他们是谁?

第二部分:他们喜欢什么?

第三部分:他们过得怎样?

第四部分:他们对电影产业怎么看?

第五部分:事业之外,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正文: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远远超出了人才的储备,特别是电影产业的核心人才——优秀的导演,数量远远不够。于是,很多和成熟导演缺少足够多合作机会的公司,转向了对青年导演的追逐,各种新导演计划层出不穷。但这些公司和青年导演之间,大多处在一种互相误会的关系之中。

出于某种对变化的敏感和对新话题的热衷,很多媒体也适时开始了对青年导演群体的关注,但不管是造星追星式的人物专访,还是试图描述某种全景的宏观评述,由于受制于大众媒体的属性和工作方式,都无法对青年导演这个群体有真正直接和相对全面的了解。而电影类媒体的报道,又大多局限在艺术创作或市场成绩的话题上。

我们如何突破对这个群体的“印象流”?恐怕只能用“调研”来超越“报道”的局限。于是,电影产业专业知识分享平台“画外”,电影制片公司“哪吒兄弟影业”,以及影视行业数据服务公司“凡影数据”联合发起了本次调查。我们试图通过最基础、最直接和最准确的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这一群体在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关于样本选取,我们筛选的标准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有长片电影执导经验或有已在筹备的长片电影项目的创作者。在此基础上,我们筛选出60位优秀青年导演,参与此次调查。

本次调查历时半年,通过对60位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导演调查数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个初步的报告,希望它能够给关心这个群体的人一些启示和帮助。

第一部分:他们是谁?为受访导演画像

【关键词:男性占83%;80后占80%;42%入行不满五年;75%在影展上出道;92%具有本科学历;38%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5%从电影产业之外跨行而来】

受访导演中男性占83%,女性仅占17%,女性导演所占的比例非常低。但考虑到建国后为人熟知的女性电影导演可能还不到20位,仅从受访导演的范围来看,在年轻一代的电影导演中,女性导演的比例相比过去已然有所上升。

图1:受访导演的性别比例

在年龄方面,只有22%的受访者小于30岁,其中最小的生于1994年,80%的导演生于八十年代

图2:受访导演出生年份分布

他们都是多大年纪入行的?43%的受访者在2013年之后才成为导演,那一年正是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开始腾飞的年份。

图3:受访导演入行年份分布

这一批年轻电影导演,是通过什么方式出道的?除了9位受访者没有回答之外,剩下的51位受访者中有45位在各类电影节/影展上拿出了自己的处女作,参加影展已成为青年电影导演进入行业的最主要渠道。

图4:受访导演处女作的发布平台

那么,他们又是几岁的时候决定要成为一名电影导演的呢?

从数据上看,青年导演们的“初心萌芽”的年纪呈现很平均的分布,并不存在“想当导演要趁早”或是“大部分人毕业之后才决定做导演”的说法

图5:决定成为电影导演的年龄

他们的教育背景如何?92%的受访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将近一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18%的受访者为“海归”——我们即将迎来史上学历水平最高的电影导演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38%的受访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一家学校,这里面还没有包含本科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北电毕业生们。北电果然无愧“中国电影导演摇篮”的称号。

图6:受访导演的学历水平与受访导演的毕业院校

但是,这一群“高知”导演们,当被问到“认为电影导演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的问题时,只有8%的受访者认为“在专业高校中学习”最为重要,而58%的受访者认为“更多观察和体验生活,增加人生阅历”才是成为导演的关键。在他们看来,学历虽然必要,但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才是电影导演们最重要的课程。

图7:你认为成为电影导演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他们是做什么的?32%的受访者是“根正苗红”的导演专业学生,75%的受访者来自于电影产业,剩下的25%则在成为导演之前从事着小说家、摇滚乐手、教师、律师等五花八门的职业。

图8:成为电影导演之前的职业

第二部分:他们喜欢什么?受访导演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最受欢迎的作品:《一一》;最受欢迎的导演:李安;最为欣赏的导演:娄烨;最想合作的明星:没有;最想满足的对象:自己】

我们让所有受访者列出了最喜欢的三部电影作品,然后发现他们的口味非常庞杂:180票中包含有134部不同的电影,其中《一一》居然出现了11次。《七武士》得到6票,《教父》得到4票,并列第四的有:《偷自行车的人》、《杀人回忆》、《老无所依》、《断背山》、《东京物语》、《地下》和《霸王别姬》。

杨德昌,当之无愧的华语电影之光,即使在商业浪潮汹涌的今天,他仍在照耀着年轻一代电影导演们前行。

图9:最喜欢的电影作品

当受访者们被问到“作为偶像的电影导演是谁”的时候,答案同样多样化:2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偶像,剩下的45位一共填写了39个不同的人名。排名最高的是李安,杨德昌只排在第二名。

图10:只有这些导演被一名以上的受访者视为偶像

至于最欣赏的大陆导演,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23%的受访者选择了娄烨,这一比例超过了姜文的20%,排在这二位之后的是贾樟柯和宁浩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新一代电影导演们对于电影的追求更多偏向艺术片和作者电影,同时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为多样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被问到“最想和大陆哪个明星合作“的时候,35%的受访者直接填了”没有“,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这一取向。

图11:受到年轻电影导演认可的前辈均有着极强的个人特质

那么,他们对于电影作品的价值观又是如何呢?45%的受访者认为拍一部电影作品最大的价值是要让自己满意,另外32%则更在意观众的口碑,很少导演将“票房大卖”或“电影获奖”当成一部作品的价值体现。

图12:你认为一部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什么?

第三部分:他们过得怎样?受访导演在电影产业中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我穷,但我有钱投电影”;“一年半才拉到钱?算快的了!”;“野生导演”;“最爱自己写剧本了”;“最大的敌人,终究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有剧本有剧本!就差钱了!”】

在这个年代,青年电影导演的收入如何?

尽管电影导演目前在我国绝对属于高收入人群,但对于还没有爬到金字塔顶层的年轻人们来说,日子并没有富得流油:只有2名受访者认为自己是高收入人士,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养得起家“,同样数目的受访者”只养得起自己“,剩下40%的受访者收入水平都在温饱线以下,需要靠家人朋友或者副业才能生存。

图13:受访导演的收入水平

资金的窘境不止在生活上,也体现在事业上:在受访者们执导自己处女作的时候,只有40%取得了来自专业电影机构的投资,另外有22%的导演资金来自于私人投资者,没有人从非电影行业的机构拿到投资,高达38%的导演用了自己的钱来投入作品。

可以穷,但是敢于砸锅卖铁,这很“导演”。

图14:受访导演处女作的资金来源

项目筹资渠道不通畅,也导致了筹备期被拉长:只有41%受访者的处女作在一年之内就筹集到了资金,大部分作品要经历一至两年甚至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开拍。而由于幸存者偏差,能够有资格接受调研的导演们已经属于“最终拿到投资的幸运儿”,在他们之外,由于筹不到钱而被迫终止的电影导演梦,我们并不知道有多少个。

图15:处女作从完成剧本到完成融资用了多少时间

除了财务方面,青年电影导演们在团队方面也面临不少困难:尽管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中,电影导演属于资本和制片机构眼中最为稀缺的人才资源,但这些初出茅庐的受访者们,只有一半有固定的创作团队,不到三分之一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40%受访者属于没有固定合作制片方的“野生导演”,超过一半的电影导演通常也是自己作品的唯一编剧。

图16:受访导演与创作、制片单位的关系

即使作品找到投资成功立项了,仍然有可能失败:40%的受访者曾经历过项目终止,其中一半是由于投资方撤资,另一半的终止原因包括团队执行力、审查、创作分歧和自己主动放弃等。

再次强调:这些数据来源于最终杀出重围的“幸存者们”。而由于项目失败而无法成为电影导演的人,不在我们调研的范围之内。

图17:经历过的项目失败的原因

听上去来自产业环境的困难重重,但受访的电影导演们表示,其实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自己:在被要求描述”自己从业经历中最困难的时期,是因为什么“的时候,32%的人认为原因在于”怀疑自己的才华,创作难以进步“,只有18%源于”作品找不到投资“,15%因为“穷”,只有极少部分受访者认为是作品完成后的审查、发行、评价等原因带来了自己的低谷。

图18: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时期,原因是什么

但是导演们往往都足够倔强:在被问到“最困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的时候,63%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想过”,另外33%的受访者“想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继续”。

只有两名导演已有明确的转行计划,原因或许很复杂,但仍祝他们好运。

毕竟,能够站在这个人群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倔强过。

PS:在谈到“自己一生中最想拍的是哪部作品”的时候,有32%的受访者表示,还没拍出来呢,不过剧本已经写好,就差钱了。

图19:最想拍的那部作品,现在进行到什么阶段了?

第四部分:他们怎么看?受访导演对电影产业的看法

【关键词:68%支持电影分级制;53%对总体发展趋势感到乐观;59%认为中国电影产业最缺乏专业制片人;97%认为在创作中导演应比出品人有更多话语权;52%认为中国电影文化领域最缺乏专业教育和研究机构】

除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之外,我们也请受访者们聊了聊对于目前电影产业的看法

问题一:导演和出品方,应该听谁的?

3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听导演的,62%认为应该平衡但导演为主,只有两位受访者觉得应该平衡但出品方为主。

觉得应该听出品方的,一个都没有。

图20:你认为电影导演和影片出品方,谁应该在电影的创作和制作有更大的主导权?

问题二:中国电影产业最缺什么专业人才?

没有能交流的好制片是所有导演心中的痛——58%的受访者选了专业制片人,12%选了专业投资人,认为缺编剧的和认为啥都缺的人数一样多,有一名受访者愤然写下了“好人”二字。

图21:你认为中国电影产业最缺乏哪些专业人才?

问题三:中国电影文化领域最缺什么?

52%的受访者认为最缺乏专业电影教育和研究机构,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尽管票房市场的腾飞已经极大地带动了专业院校对于影视人才的培养,但快速发展的电影产业亟需大量的各种专业人才,作为大部分科班出身又在剧组摸爬滚打过的青年导演们,想必感受颇深。

图22:你认为中国电影文化领域中最缺乏哪个环节?

问题四:如何看待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59%的受访者会去平衡自我表达和大众之间的需求,力求照顾双方。20%的导演则“不考虑外界看法,只表达我想表达的”,差不多同样多的导演致力于服务有品位的小众人群,只为能够与理解作品的人服务,同时,也存在少数导演致力于服务和娱乐大众,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

图23:你怎么看待你作为电影导演和电影受众(大众及舆论)的关系?

问题五:对审查制度怎么看?

68%的受访导演支持电影分级,除此之外有不到10%比较激进的受访者认为不应对艺术进行任何干涉,还有不到10%的温和派则认为可以在现有规则上改良,剩下的17%拒绝回答此问题。

最后,53%的受访者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感到乐观,剩下的人里面一半表示悲观,另一半表示不Care。

图24: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乐观么?

第五部分:事业之外,他们是群怎样的人?

【关键词:有点内向;热爱北京;一半已婚;生活不太规律;喜看社会新闻】

走下导演椅之后,这些青年导演们是群什么样的人?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八卦:

尽管在剧组中导演要充当领袖,但在生活中近四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很内向,还有少部分人有社交恐惧;

只有不到两成的导演过着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

80%的受访导演目前居住在北京,这是工作需要,很好理解。但问到“梦想的居住地点”的时候排名最高的答案仍然是北京,你们是有多热爱工作?!

感情方面,将近一半受访者已婚,至少10人目前是单身,还有十多个人拒绝透露;

平时爱好中,看电影读书听音乐是排名前三项,不到一成导演爱玩游戏,其他答案中包括“禅修”和“喝酒”;

除了电影之外,平常关注的新闻版块中社会新闻高居榜首,远远超过第二名娱乐新闻;

最喜欢浏览的新媒体平台前几名分别为:豆瓣、毒舌电影、看电影、深焦和桃桃淘电影。

后记:

网络作家今何在曾在其经典之作《悟空传》的结尾写到:“草木几百代的枯荣,总有一片片的迎风挺立,酷似他们的祖先。”

写下这句话的大约15年后,成为电影《悟空传》编剧的今何在尽管多方努力,其同名电影却远远无法企及原著的高度。

在中国,做出一部好电影,难度不仅在专业技能上。

电影是一群人合力创造的工业化成果,每一部作品的上映,都需要从投资方到主创到制片团队,甚至包括发行方与营销方的共同努力,更是各方力量和利益在创作过程中的博弈与妥协。

但电影同时也是导演一个人的战争,是每个导演面对艺术之神的独自交账,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有队友某种程度上也都是敌人。

这种矛盾,也反映在青年电影导演们的生存状态中。作为行业中的新人,甚至很多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突然要作为一部电影的艺术创作总负责人、一个剧组几十上百人团队的最高领导者、一个高风险商业项目的决策和执行团队成员、一场艺术资本大众三方之间残酷博弈的参与者,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

中国电影尽管看起来有很多可能性,但实际上,作为电影工业核心的导演职位,需要大量时间来培养。换句话说,未来10年内中国电影将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已培养出的青年一代电影导演们所决定的。未来已来,我们只是还没看到而已。

所幸的是,透过这60份调查问卷,我们看到的是60位真正的艺术家。

还在世的,59位。

道路还漫长,草木枯荣之间,中国电影该如何迎风挺立?这不仅是他们肩上的责任,也是所有电影从业者的责任。

图25附录:参与访谈的青年电影导演名单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